院校动态 首页 / 院校动态 /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时间: 2018年09月21日 来源: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 admin 浏览:6519 次
导读: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36号)、《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3号)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6年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工作的通知》(粤教高函   〔2016〕167号)等文件精神,学院认真开展自评自查工作,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全面提高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水平。自评如下:

     第一部分 办学基本情况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于2009年成立,是东莞市唯一一所公立高等职业院校,是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第三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建校以来,学院依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学生成长,支撑东莞制造”为办学理念,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位于松山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院校园总面积6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3.95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场所8.9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6.2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8亿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为6500元。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73余万册,中文报纸58种,中文期刊1384种,进口报刊33种,电子图书7000GB,建成万兆校园网络和无线网络覆盖,实现万兆主干、千兆接入、百兆到桌面。

    学院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制定发展规划,建立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东莞支柱、特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置有制造、电子信息等九个专业大类相关的专业或专业群,开设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学前教育等34个专业。拥有中央财政支持高职建设专业2个,高职-本科协同育人专业2个,省高职教改项目9个,省重点专业5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现有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337个,国家技能鉴定所、机械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等培训载体10个。全日制在校生9600余人,各类成人学历教育及自考学生近5000人。教职工632人,其中专任教师447人,高级职称114人,博士40人。

    学院强化教学、生产、服务与应用相融合,创新实践“政校行企协同,学产服用一体”的办学模式。与企事业单位按照混合所有制模式共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与华为、恩智浦等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与东莞国旅、东莞轨道交通集团等企业开展订单人才培养。目前,学院开设了1个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4个现代学徒班和21个订单班。

   学院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不断增强科技服务能力。成立了东莞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会和东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分会。近年来,学院获市级以上项目立项208项,省科学技术奖1项,省农业技术推广奖1项,主持和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4项;有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2人;建有4个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及1个社会发展咨询与服务中心,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项,授权专利152项,著作权33项。

    学院重视对外合作交流,与境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对口支援粤东、西及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5所中高职院校,在新疆图木舒克市设有新疆教学基地。学院加强与政府、行业及企业合作,先后与350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探索出多种校企合作模式,牵头成立了东莞市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指导委员会及6个职教联盟(集团),建立了165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与东莞市、镇街共同实施专业强镇规划,在全市10个镇区设立了职业培训基地,建有国家技能鉴定所等技能鉴定载体,可鉴定工种34个,年均培训近万人次。

     2013年,国家原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莅临学院,考察学院校企合作情况;2014年,学院及校企合作单位应教育部邀请,出席“职业院校和企业学习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座谈会”,向与会者分享学院的经验做法。2015年,我院在全省83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排名18,在全国1335所高职高专中排名286。2016年,中国工程院院长、原教育部部长周济院士莅临学院参观考察。

    第二部分 专业发展优势

    学院以“办成具有东莞特色的全国一流职业技术学院”为发展目标,依托东莞产业优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了快速发展:三年成为“万人大学”(2012),四年成为“省示范校”(2013),五年开办本科协同育人试点专业(2014),六年步入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20强、全国300强行列(2015),七年成为“省一流校”(2016)。2014-2016年,新生报到率名列省内第一、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9.40%,名列省内前茅。近年来,学院办学实力和质量不断提高、适应社会需求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夯实办学基础,丰富教学资源,为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提供必要保障。

    加大设备投入,服务专业发展。建院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年生均财政拨款始终保持在2.53万元的水平线上,从而激发了办学活力。学院历来注重教学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加对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通过做好实验室、教学设备采购配置项目的调研、论证、招投标及实施工作,积极配合各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目前已建成38个教学实践基地(含150个实验/实训室),现有固定资产总值约15.11亿元,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约为800余万元。

    丰富教学资源,服务学生发展。学院教学楼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分第一教学楼、第二教学楼、第三教学楼、第四教学楼,建成“教学做”一体化的计算机应用公共实训室和数字语音室共14间、多媒体教室139间。图书馆建筑面积21,450平方米,设立了社科书库、自科书库、职业技能书库等14个库室,共有阅览座位2300个,云桌面终端220台,自助借还书机3台,电子书借阅机2台,电子读报机5台,自助打印复印机1台,移动阅读端40台。

    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校园。学院率先完成数字校园建设。建成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共享数据中心、统一通讯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6个;建成教务系统、科研系统、财务系统等业务管理系统22个;建成部门网站54个,系部托管网站33个。实现了万兆校园网络和无线网络覆盖,信息点达16000余个,全院各类入网计算机10000余台,互联网出口总带宽20600M。

    二、加强双师建设,优化队伍结构,为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提供师资保障。

    针对学院生师比16.93:1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在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深入实验、实训基地锻炼,提高“双师”素质。

    加大扶持力度,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制订了《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下企业和社会实践管理办法》,选派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到德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培训学习和考察,并到国内其他国家级示范校培训、交流和考察学习。近三年来,我院共派出40人出国参加培训学习和交流。目前,学院双师素质教师346名,占专任专业教师总数的86.07%。

    利用企业资源,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制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制度,从行业企业聘请能工巧匠、管理精英到我院兼职,现有校外兼职兼课教师322名,实行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结对子”,形成了“1+1”专兼结合的合作机制。兼职教师指导和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团队建设、学生实践等各项教学工作,全力打造一支“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并重的师资队伍。近三年,累计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276.2万元。

    打造教学团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制订了《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制度,着力建设在师德师风、教学成效、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现有院级教学团队7个,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37人,骨干教师163名。“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校级培养对象7名、“广东省技术能手”2名、“南粤优秀教师”3名,“省级先进教育工作者”1名,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对象4名、广东省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2名,“东莞市技术能手”3名、“东莞市三类特色人才”6名,“东莞市优秀教师”3名。

    三、注重人才培养,创新教育模式,为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提供人才保障。

    创新人才培养,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政校行企协同”的办学机制与“学产服用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职教联盟、校中厂、产业学院等多种校企合育人模式,为东莞产业深度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1.3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区域贡献度>84%),今年新生报到率为93.38%,自主招生报考率高达365.01%。推进“乐学、乐习、乐创”三大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新生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初显,50余名毕业生创办企业或工作室;学生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保持在88%以上。

    完善课程体系,扩展实践教学。构建“三类五级多元”结构的课程体系。在现有“123课程体系”和“三级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构建适应学分制改革,适应和满足产业转型企业升级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结构。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课程开设结构为A类课程占比12.9%,B类占比52%,C类占比35.1%。在实践教学中,学院与300多家企业、30余家行业协会建立了校企合作伙伴关系,组建了东莞机电职业教育联盟等6个职教联盟(集团),开办了21个定向培养班,累计定向培养学生数达近千人。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为2.5、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为7天。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学院依托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加强“政校行企”多方在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上的合作,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产教融合黏合度持续增强,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定向培养班等校企合作模式在学院得到广泛和深入的实践。目前,接受企业订单学生人数占总数的5.2%,学院共建了2个二级学院、5个培训学院、7个校中厂、20多个厂中校,6个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165个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12个校内实训基地、6个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每年的奖教奖学金超过100万元。

    四、强化学生素质,提高就业水平,为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提供持续动力。

    推进“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技能。为了便于在校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学院根据现有专业情况,向省人社厅、市人力资源局以及相关证书主管部门申请设立了1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机械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2个体育行业职业培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项目达到34个。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鼓励学生考取多证、考取高级别证书,不断发掘与企业发展需求紧密的证书,完善学生考证体系,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做到学以致用。近年来,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保持在80%~95%之间,在全省名列前茅。

    加强就业指导,就业质量优良。学院先后建设了就业信息网、飞信平台、短信平台、QQ群、就业微博、就业指导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等工具,向学生及时发布各类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指导。目前已向地方及珠三角培养了13,023名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其中留在东莞就业创业的有11,54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8.63%。毕业生进入制造业的比率较高,主要就业结构为第二、三产业,毕业生的流向符合东莞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2013届-2015届毕业生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占85.6%,最终就业率分别为:99.85%,99.45%,99.97%;

    五、加强科研创新,提升服务能力,为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提供技术服务。

    优化专业布局,不断服务产业。根据“东莞制造2025”战略,学院主动适应东莞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对接东莞五大支柱产业、四大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对接东莞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型制造工程、创新制造工程等“六大工程”,完成了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十个专业大类的专业群布局,开设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等34个专业,其中机械、电子、计算机、物流、管理类等专业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44%,实现了与东莞产业结构良好对接。针对东莞城镇化具有“以镇街为单位、产业集群化高”等特色,确定了“专业强镇”“专业强产”战略,逐步形成“一系一镇一品牌”的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

    建立服务中心,主动服务社会。2013年以来,为更好地促进我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我院陆续成立了服装设计、印刷、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4个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及政府绩效评价中心、社会发展咨询与服务中心,加快推进东莞市工业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转化、推广教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发明创造等成果,充分发挥学院在技术咨询、开发和决策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2013至2016年,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总计1443万元。其中,社会人员培训1328.07万元、技术交易费用114.93万元;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的横向项目共51项。其中纵向科研技术服务到款额297.2535万元,横向科研技术服务到款额201.075万元,横向科研培训服务到款额8.6万元。

    第三部分 存在问题

    近几年学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院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不够,学院育人机制不够健全完善;

    二是教师队伍与人才培养需求不完全适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与特色不够明显;

    三是校企合作的深度及成效还不能适应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尚未构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中还存在“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

    四是教师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数量不多,技术开发、技术培训与技术服务的成效还不够突出,等等。

    以上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关注,并着力改进。

    第四部分 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面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常态和努力提高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新要求,经认真研究,我们将从以下方面加强改进。

    1.以一流促发展,建设一流职院,增强核心发展力。以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为发展契机,通过“推进综合改革,实现一流治理;强化教学团队,打造一流师资;创新培养模式,建设一流专业;完善质量保障,培养一流人才;深化协同创新,产出一流成果;建设魅力校园,培育一流文化”等“六个一流”的建设,全面增强学院在国内、国际的竞争力和核心发展力,使学院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高地、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传承高地、国际先进制造技术转移与集成创新高地、引领东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成为具有东莞特色的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职院校。

    2.以增量促发展,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产业融合度。根据《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等文件及东莞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求,结合实际,学院确立主体专业和特色专业,突出主体专业在规模、师资、设备、课程教学、招生与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其他专业围绕主体专业进行设置。围绕东莞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物联网技术、动漫、电子商务等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骨干专业。“十三五”期间,拟新增或调整面向东莞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群12个,专业总数达到40个。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适度扩大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对口自主招生规模,逐步扩大高职本科协同育人的规模。力争到2020年前,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12000人,各类各层次的成人学历继续教育学生人数保持在8000人以上,各类培训达到每年15000人次。

    3.以改革促发展,创新育人模式,增强体系科学性。构建与产业梯度发展相适应的从初级到高级的开放立交人才培养培训通道,完善“中职—高职—本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适合该体系的专业课程教学标准,为广大学生和社会成员上岗就业、在岗提升、转岗择业、自主创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创新高职学生培养模式,研制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试点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探索分层分类教学。建立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推行第三方参与专业诊改,组建“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完善专业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创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为目标,整合学院、园区及合作企业的创新创业要素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培育一批创新创业成果。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三五”期间,实现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逐步提高,人才培养更加适应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4.以创新促发展,增强服务能力,提升科研转化率。对照“东莞制造2025”战略和东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东莞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学院协同创新平台发挥作用的主攻方向,未来五年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100项以上。牵手中职学校,对接专业镇,实施专业强镇、专业强产,提升专业对接镇街、产业的服务能力,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升级。进一步创新科技机制,完善科研组织方式,加强学科交叉、专业互联,组建科研团队,承担重点科研攻关项目。深化科研成果转化改革,加强教师与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的对接,完善促进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机制,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到2020年转化率达到10%以上。深入推进科研评价改革,推进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等4个中心和东莞市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到款额度逐步达到学院总收入的5%。健全鼓励支持教师在职创业、离岗创业、兼职创业有关政策,构建创业人员享受职称晋升和社保同等待遇的制度环境。

    5.以强师促发展,推进智库建设,强化人才聚集力。以实施“强师工程”为抓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到2020年之前,在职教职工达到1000人,其中专任教师560人,师生比保持在1:18以内。对接国家及省市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学院各类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十三五”期间,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以上,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以上。加大培训力度,通过选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进修深造、下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建立人力资源协同机制,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优化兼职教师技能层次,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60%,每个专业的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的比例为1:1。充分释放学院人才活力,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新鲜血液”,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

    6.以开放促发展,服务一带一路,扩大社会影响力。根据东莞建成“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定位和外向型经济特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企业的沟通合作,主动参与中资企业境外员工的人才培养、职工培训、技术技能提升等工作。进一步拓展与境外高校或教育机构联合开展学生交换、师资培训、学分互认、联合办学的合作项目。重点扩大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地区开展职业教育合作的规模,努力建设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示范项目。鼓励教师参加出国进修或培训。参加培训与交流的师生每年达到200人次。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专业覆盖率达到30%。引进国际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包括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专业课程标准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等,引入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达到5种以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适合国际通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附件: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图片材料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2016年10月21日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图片材料

                                                      

校园风光

图书馆

教师指导实训

校企合作

混合所有制学院-建筑学院

现代学徒制试点-华为技师班

时任东莞市市长、现任广东省副省长袁宝成见证我院对口支援

东莞市委组织部部长白涛、院党委书记朱益民带队赴德招才引智

东莞市副市长喻丽君、院党委书记朱益民带队赴台看望交流生

获奖荣誉

原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视察我院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视察我院

上一篇:第二届工会委员会、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和 女职工委员会委员全体会议
下一篇:13位工会主席齐聚首 共商创建服务型工会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0条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在线学习

揭秘成考考试技巧

成考考试技巧

7课时 132分钟0人学习

学位英语

学位英语考试辅导视频

18课时 709分钟0人学习

高起点英语

高起点英语

32课时 1500分钟0人学习

专升本英语

专升本英语

30课时 1142分钟0人学习

高起点语文

高升专/本:语文;适合报考高升专,高升本的考生

21课时 705分钟0人学习

成考教材

新版全国成人高考应试专用教材 / 专科起点升本科 /英语

市场购买价:¥38.00

会员价:¥38.00

新版全国成人高考应试专用教材 / 专科起点升本科 / 政治

市场购买价:¥35.00

会员价:¥35.00

新版全国成人高考应试专用教材 / 专科起点升本科 / 高数(二)

市场购买价:¥35.00

会员价:¥35.00

新版成人高考(高起点)英语教材

市场购买价:¥38.00

会员价:¥38.00

(专升本)语/英/政/真题/小手册全套共5本

市场购买价:¥135.00

会员价:¥135.00

专用版(高升专/本) 语/数/英/教材共三本

市场购买价:¥100.00

会员价:¥100.00

(高升本) 语/数/英/理化综合共四本

市场购买价:¥142.00

会员价:¥142.00

(高升本) 语/数/英/史地综合共四本

市场购买价:¥142.00

会员价:¥142.00

技术支持:广东成教网技术支持部 法律顾问:广东南国德赛律师事务所 刘红丽律师 广州成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767号B栋3楼 (7号梯或3号梯)

©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广州成考网-广东成考网-广东成教服务网 v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6010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