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共产党为何能成为中流砥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在广外作思政专题报告
3月21日,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前来广外,给师生带来了一场生动的思政专题报告会。他以“谈谈中国共产党为何能成为中流砥柱”为题,畅谈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永远在路上。他还回答师生们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勉励大学生们“不畏浮云遮望眼”。
慎海雄作思政专题报告
前来参加报告会的还有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魏中林以及省委宣传部理论处、省委教育工委思政处有关负责人。广外党委中心组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各学院副书记、辅导员以及1000多名学生听取了报告。主会场设在北校区六教报告厅,同时在南校区的B8学术报告厅进行网络同步直播。报告会由广外党委书记隋广军主持。
隋广军主持报告会
继去年12月到广外调研,今天再次来到广外,慎海雄感到非常亲切。他谈起自己和广外学子渊源颇深,曾在工作中多次接触到广外毕业学子,高度肯定了广外毕业生的翻译水平,“能巧妙地将中国的典故和成语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话语”,直言广外毕业学子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慎海雄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世界政党政治、中华民族历史长河、当代政治文明和执政理念四个坐标系,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何能成为中流砥柱的奥秘。
初衷不改,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谈起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的辉煌成绩,慎海雄引用了尼克松的一句称赞:“我们时代的奇迹之一,就是中国在惨遭20世纪各种最可怕的天灾人祸之后,到21世纪必将成为世界上一个头等大国。”他深情地说,这90多年来,我们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还实现了繁荣富强,“这个人间奇迹,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他领导的13亿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
慎海雄谈到,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解决了“为谁执政”的难题,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初衷和宗旨,以崇高的理想,以无限的奋斗和不断提升的执政能力,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丝毫没有懈怠,坚持维护人民的利益,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治目标,始终与人民“心连心 同呼吸 共命运”,强化“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是党成为中流砥柱、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
北校主会场
风正一帆悬,蹄疾而步稳
慎海雄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国曾出现了三百多个政党和政治群体,但是“大浪淘沙”,绝大多数政党和政治组织“被雨打风吹去”,中国民主革命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他分析了历史最终选择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选择的道路和制度立足中国国情,深得民心。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开展土地革命,解决了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问题,从而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慎海雄认为,从清朝统治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6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以辉煌的成就向世界昭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光明的前景,党和国家的发展风正一帆悬,蹄疾而步稳地向着我们的目标不断奋进。
主会场的听众
立足国情,坚定自信
慎海雄谈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融合的天才创意,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秘密所在”。实践证明,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与全国人民做出的正确历史选择。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团结社会各阶层、社会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进。
南校区分会场现场
坚持人民至上“永远在路上”
慎海雄谈到,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追求,实现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赋予以人民至上新的内涵,并在多方面的实践中践行这一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理念,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慎海雄还谈到,正是始终与人民在一起,和人民打成一片,中国共产党才能成为中流砥柱,踏上新征程,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丝毫不能懈怠,不能脱离人民,要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努力。
慎海雄还与学生们进行了精彩的互动,回答了学生关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并鼓励广外的同学发挥语言优势,用世界语言主动地有意识地讲好广东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隋广军在主持讲话中,希望学生们牢记慎海雄的嘱托,知党爱党信党,不断筑牢理想信念,勇担使命,锐意进取,把自身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报告前,慎海雄一行在广外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和校园。
参观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